Alphard
2,487
c.c.
箱型車
1
車型
315萬
查看所有照片
48,638
2023
7月
11
這幾年政商名流人手一車的「標配」,似乎已不再僅是過往印象中的傳統大型轎車 BMW 7 Series、Mercedes-Benz S-Class,而是訴求空間與商務機能兼具的 Toyota Sienna、Toyota Alphard、Lexus LM 等車。
尤其 2010 年從第 2 代開始導入的 Alphard 車系,更是成為這波高端商務 MPV 車型推波助瀾的關鍵,第 3 代 Alphard 在 2015 年引進後更獲得空前成功,甚至進一步讓原廠以 Lexus 品牌 2019 年在臺灣、中國等市場以 Alphard 為基礎,推出更豪華的 LM 車系。在臺北市的精華商業地段或名校出入口,往往不經意的就看到一整排 LM、Alphard 恰巧形成「車聚」的奇特景象。
而 Alphard 在 2015 年導入後產品週期迄今也已歷經達 8 年之久,期間國內更在 2020 年由原先的 3.5 升汽油動力、更換為 2.5 升油電動力,原先最後販售的 2.5 油電車型售價為 292 萬元。
第 4 代大改款 Alphard 改為 TNGA 模組化底盤架構下的 GA-K MPV 專用平臺打造,強調剛性相較前代提升 150%,新世代日本原廠是於 2023 年 6 月 21 日中午發表、臺灣則於同日隨後 2 小時登場,可說幾乎是同步全球首發。不過臺灣市場僅選擇導入 2.5 升油電單一動力,並不像日規還有提供 2.5 升自然進氣、2.5 升油電 2WD 前驅,臺灣市場統一為 E-Four 四驅系統配置,售價 315 萬的身價、也比起大改款前的 292 萬多出約 23 萬元之譜。
不過 2023 年臺灣市場全年在大改款 Alphard 的年度配額僅僅爭取到 500 輛,面對現在已迅速累積超過 3,000 張的訂單,幾乎可說是要排隊 2、3 年才有可能交付。接下來還有大改款 Lexus LM 準備上市,大改款 Alphard 多出 23 萬售價是否值得等待,還是以其產品表現基礎來看、改而買 LM 更為適合高端族群?是此次試駕探討的重點。
首先相信許多高端消費族群關心的「門面」議題,就是為何此代在車頭由過去 Alphard 專屬徽示、改回了原本的 Toyota 廠徽?因為畢竟上一代第 3 代 Alphard 在 2018 年導入小改款工程後,臺灣市場也跟隨日規換上 Alphard 廠徽,更顯得有日式風格。
只不過到了第 4 代 Alphard,隨著原廠宣布轉型成為全球性戰略車款,不再僅限於日本、臺灣、中國、香港等區域市場,而是會正式進軍泰國等東南亞市場、甚至韓國市場也將加入販售行列。在車頭廠徽上原廠因此統一改回原本的 Toyota 廠徽作為識別,不論日本母國、臺灣、中國等市場都在車頭改回 Toyota 廠徽,Alphard 特殊的徽飾則移至車身兩側 B 柱。
回到車頭視覺來看,此次原廠強調是以「公牛」的意象打造外觀,車頭水箱護罩以大面積的灰色基底格狀式水箱護罩、搭配多個橫條鍍鉻點綴。車頭最特別的是,整合鑲嵌於其內的 LED 晝行燈、序列式方向燈,搭配最上方的 3 眼式 LED 頭燈,呈現相當具霸氣與一體性的視覺。而 3 眼式 LED 頭燈靠外側的 2 顆燈組為 LED 近光燈、靠最內側的單顆則為 AHS 智慧型遮蔽遠光燈。頭燈下方兩層式的 LED 晝行燈中間、則內含轉向輔助燈。
而大改款 Alphard 的車身尺碼也較先前大幅放大,車身尺碼長寬高為 5,010x1,850x1,950mm、軸距維持 3,000mm 不變,最主要是在車長大幅增加 65mm,正式從過去 5 米內的 4,945mm 車長、突破 5 米門檻,車寬維持既往,但車高從前代的 1,890mm 增加 60mm、也來到突破 1.9 米的 1,950mm,面對都會區許多限高在 1.9 米的許多傳統地下停車場而言,大改款 Alphard 的車高或許就會有所侷限,是大老闆們司機必須注意的細節。
車側除了 B 柱的 Alphard 廠徽,第二排側窗也有做出動感的下切處理,並將肌理線條一路延伸至車尾整合電動尾門滑軌與 LED 尾燈組,鍍鉻窗框也從 B 柱以 L 型向前向上勾勒、並一路延伸到前方的三角窗,再從三角窗一路延伸到車頂直至尾翼收尾,這代的三角窗大幅放大也增加了行車視野。而車側有著從頭燈處延伸的明顯肩線、但到 B 柱後收束的較為圓滑,前輪拱也明顯外擴、不過到前門尾端也收束較為平整,第二排車門把手上加入外側的開關電動尾門按鍵。前車門下緣更有品牌新世代 Beyond Zero 識別的 HEV 油電動力徽飾,足下的胎圈組則從過去 17 吋單色、升級為 19 吋銀黑雙色切削鋁圈(225/55 R19),配胎相當有趣的配上 SUV 胎款 Michelin Primacy SUV+。
大改款 Alphard 在車尾也做出頭尾呼應的視覺效果,最主要 LED 尾燈也採用格狀式 3 層排列設計,塑造與車頭水箱護罩相襯的造型,尾燈組全數皆為 LED 燈源設定,最上方為序列式方向燈,最下方的左側為倒車燈、右側為 LED 後霧燈。兩側尾燈中間不再是上代傳統的大面積鍍鉻飾條貫穿,而是改以黑色為基底、搭配時下流行的中置 Alphard 字樣示人,Toyota 廠徽則上移與鍍鉻飾條結合,後擋玻璃內中央有整合數位後視鏡鏡頭。尾門的右下角則也有 HEV 字樣、搭配標示 E-Four 油電四驅系統的銘牌。
比較有趣的是,此代 Alphard 考量 MPV 電動尾門開啟較度較大、過去在正後方開啟往往需退後一步,因此改將電動尾門啟閉按鍵在兩側皆分為開、關 2 個按鍵,傳統牌照框內的門把則為手動電磁閥釋放,但筆者認為這樣的設計更動若非熟悉大改款 Alphard 者較不直覺。打開尾門後,尾門內側則有按 2 下關閉尾門按鍵、並可同步離車上鎖。
車內大改款 Alphard 則強調車室以「私人專機」、還有日文 Omotenashi「悉心款待」等理念作為設計主軸,以品牌最新世代的 12.3 吋數位儀表、搭配日本原廠原裝的 14 吋觸控主機附原廠 3D 導航,搭配無線 Apple CarPlay 與有線 Android Auto 連接,帶來煥然一新的科技鋪陳感受,取代過往的傳統雙環式指針儀表、以及中控 10.5 吋觸控螢幕的組合。而中控臺上半部以大面積的皮質與軟質塑料、搭配縫線製成,質感相較上代大幅提升,中控臺也以橫置的玫瑰金銅色貫穿,甚至玫瑰金銅色也延伸至兩側門板,若選擇米色內裝車內還會有雙色處理,只不過中控臺下半部則多為硬塑料材質。
大改款 Alphard 也加入抬頭顯示器,方向盤觸控軌跡板滑動後諸多選單都會在 HUD 中顯示,甚至也整合導航與 TSS 駕駛輔助系統等資訊。方向盤與中央鞍座也皆為品牌最新世代鋪陳,3 輻式方向盤造型與 Crown 相同,但加入上下深色木紋飾板點綴,而且還導入 Lexus 品牌下放的兩側盤輻觸控追跡功能,取代在 Crown 上面的實體按鍵。中央鞍座則是換搭新世代的線傳式排檔桿,但 Alphard 加入大面積的黑色鋼琴烤漆飾板、質感比起 Crown 更加上乘,前方還首度在這代追加 QI 手機無線充電板,搭配無線 Apple CarPlay 形成無線化座艙,排檔處有著 D 檔與 S 檔設計、但並沒有傳統油電車的 B 檔回充檔,方向盤後方有換檔撥片可模擬手動換檔。
比較可惜的是,Alphard 在國內全車座椅都是原廠名為高級皮質的合成皮設定,而非日規頂規 Executive Lounge 的 Nappa 真皮皮質,雖然國內車型皮質觸感一樣不俗、但柔滑度還是與真皮有所差異。而炎炎夏日試車好在雙前座除加熱座椅外、也配置通風功能,方向盤則有加熱功能。上方也有加入日本原裝的高解析度數位電子後視鏡,具有亮度與傾斜等調整、用下方手動釋放鈕就能切回傳統後視鏡,但 Alphard 後排有多個座椅頭枕、甚至影音螢幕遮擋,這時數位後視鏡就至關重要。而數位後視鏡右側出廠也直接標配 DVR 行車紀錄器、但僅有前向錄影功能。
Alphard 此代在國內僅有單一 7 座布局可選,排列為 2+2+3,而筆者認為 Alphard 的重點精華自然是第二排 2 張 Ottoman 座椅。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市場的第二排座椅等級,可說是類似結合日規頂規的 Executive Lounge、還有入門的 Z 版而成,最主要是國內少了日規 Executive Lounge 等級的 2 張座椅的獨立隱藏式桌板、還有 Nappa 真皮皮質設定,僅剩下中央走道可拉起的活動桌板。
但基本上除了上述 2 項差異,基本上其餘的座椅、影音娛樂等機能,國內版本都向日規 Executive Lounge 等級看齊,包含四區恆溫空調、64 色環艙氣氛燈、15 支喇叭 JBL 環繞音響、中央車頂的 14 吋後座影音娛樂螢幕,Ottoman 雙座的通風加熱功能、按摩座椅功能,還有此次加入的第二排雙座乘客專屬各 1 支的 5.5 吋無線觸控面板,都是日規 Executive Lounge 才有的配置。視覺上唯一的差異在於日規 Executive Lounge 的 5.5 吋無線觸控面板為直立置放、臺灣市場版本則為橫放與扶手整合。靠車門處扶手內側則有傳統的座椅調節位置與通風加熱控制鍵,打開腿靠後能讓駕駛獲得相當舒適的坐姿。
有趣的是大改款 Alphard 在前方中央扶手除後座出風口、HDMI 連接孔外,還導入車內 110V 插座的車型,供電輸出功率還可達 1,500W、可直接插上筆電甚或是吹風機插頭使用,甚至尾廂右側還有另一組 110V 1,500W 插座。後座中央扶手下方有大型置物空間,兩張前方座椅下方更有隱藏式空間可置放雨傘等物品。第二排雙獨立座也終於加入各自的 USB-C 充電孔,並各自整合於靠中央走道的內側。
第二排雙座乘客專屬各 1 支的 5.5 吋無線觸控面板,則是由 Sharp 提供,像手機一般滑動螢幕解鎖後,分別有「音訊」、「空調」、「燈光」、「遮陽簾」、「座椅」等選單。「座椅」一樣可控制前述的座椅位置調節、通風加熱功能,還可在其內開啟電動按摩、分別有柔和/強烈 2 種段位可選。無線觸控面板最主要還可在「音訊」選單中,按下電源鍵讓後方 14 吋螢幕降下、還可調整螢幕的傾角,後座 14 吋螢幕中除可選擇聆聽收音機、藍牙音樂、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的音樂(但無法投影畫面)等,還能透過手機無線 Miracast 投影、或是用 HDMI 連接筆電等投影畫面。
無線觸控面板還另有「智能舒適功能」選單,具有 Dream、Relax、Focus、Energize、以及客製化記憶的 My Oringinal 共 5 種模式可切換,上述模式可一鍵調整好座椅位置、按摩功能、燈光與遮陽簾、空調溫度等細部設定。而在「燈光」、「遮陽簾」部分,因為大改款 Alphard 加入光條式室內燈、64 色氛圍燈、左右獨立全景式玻璃車頂,還配有玻璃車頂遮光罩與第二、三排電動遮陽簾,全數也皆能在觸控面板控制,氛圍燈還能在無線觸控面板中除預設顏色外、細部在 64 色中選擇想要的色彩。
不過 Alphard 在車頂也有吸頂式中央控制面板貫穿,包含車頂與車側的遮陽簾、氣氛燈預設顏色切換、照明燈與閱讀燈啟閉、兩側電動滑門啟閉等都在上方可操作,第二排上方整合空調面板,第二排與第三排上方除出風口外,還有吸頂式置物盒可置放太陽眼鏡、面紙盒等物品。此代加入的中央走道,則便利第三排乘客直接進出。
第三排座椅則是 5/5 分離的 3 人座配置,基本上 2 名 170 公分以上乘員乘坐還可將中央扶手放下更為舒適,但第三排並沒有配置 ISOFIX 兒童安全座椅固定扣,座椅則是兩側皆為 7 段的手動傾角調節。兩側皆配有置杯架、USB-C 充電孔,電動遮陽簾也能從第三排獨立啟閉。而第三排未收摺前容積不多,收摺方式則為滑動至定位後將座椅手動向側上翻摺、並用束帶扣環固定。不過第二排電動座椅的滑動與傾角,都可透過尾門左後方獨立按鍵調整。
動力部分,國內大改款 Alphard 也不像日規大改款 Vellfire 有著 279 匹 2.4 升渦輪增壓引擎的選擇,而是僅有 2.5 升自然進氣油電動力可選。搭載與國內 Crown 2.5 升版本相同的 A25A-FXS 2.5 升直列 4 缸自然進氣引擎本體與雙極鎳氫電池,運用 D4-S 缸內直噴與多點噴射雙噴射技術、VVT-i 雙連續可變氣門正時控制系統下,引擎本體輸出為 188 匹/6,000 轉、23.8 公斤米/4,300~4,500 轉,同樣配置由行星齒輪等組合成的 E-CVT 電子控制無段變速系統,但可透過換檔撥片模擬出 D 檔時 4 擋位切換、以及 S 檔時 6 檔位手動切換。
此外,國內 Alphard 配置前後雙永磁馬達,前馬達輸出 182 匹/27.5 公斤米、後馬達輸出 54 匹/12.3 公斤米,形成 E-Four 4WD 電子式四輪傳動系統,最大綜效馬力來到 250 匹,不僅比 Crown 2.5 的綜效馬力 220 匹更大,更比起前代 Alphard 的 163 匹增加 87 匹之譜。能源局平均油耗為每公升 15.5 公里。
行車模式切換則有 Eco 鍵、EV Mode 純電行車按鍵,按下 Eco 鍵可在 Eco、Normal 兩種行車模式間切換,EV Mode 則需在電池電量夠多時才可開啟。油電能源切換、E-Four 四驅的動力分配,都可透過中控螢幕即時顯示動態。
原廠也強調此代車型升級 TNGA 新世代模組化底盤架構,並採 GA-K 平臺中的 MPV 專用平臺打造,車身剛性較前代提升 150%,包含車側縱向結構強化,還有車體結構膠強化、來提升鹼震性與抗扭性。前懸吊維持為麥佛遜結構、後軸也為雙 A 臂獨立懸吊,但新增車後 V 型拉桿,大幅提升整體乘坐穩定性與舒適性。不過 Alphard 大改款並沒有配置 Crown 車系上見到的 AVS 電子避震器,仍維持傳統避震器設定。
將大改款 Alphard 開起來後,筆者認為最明顯的差異是剛性大幅提升。畢竟前代 Alphard 低速都會行車雖然舒適,但車身面對路面大幅起伏時的穩定度、還有車身回穩的速度就不夠迅速,而且這樣的晃蕩感受,在同底盤基礎但懸吊設定更為偏軟的舊款 Lexus LM 更為放大,駕駛人只要是停等紅綠燈大幅減速、或是起步時油門踩放不夠溫和,往往會讓後座乘員感到不適,甚至還容易造成暈眩的感受。所以駕駛前一世代的 Alphard、LM,若要讓後座大老闆維持平穩舒適的乘車過程,往往考驗著前座司機的駕駛技巧。
不過在導入集團新世代 TNGA 架構後,筆者認為在大改款 Alphard 即便在刻意急加速、急減速的操作下,車身多數都能維持相當平穩的動態,不會讓車內乘客過度的前傾後仰,比起前代車型已有著相當的提升。而且車身在高速道路行車經過伸縮縫時,車身上下晃動的幅度也不大,前後懸吊經過坑洞也能迅速回穩,展現導入 TNGA 平臺後豐田集團優異的車身與底盤調校功力。
場景轉移至山區彎道,筆者原先預期或許增高的車身會帶來些許不安定感,結果一入彎後發現 Alphard 此代的過彎能力比起想像中更高。彎道中 MPV 車身自然難免先天高車身帶來的大幅側傾,但在一般極限中 Alphard 車身因為剛性提升,不會有太多拖泥帶水的「頭過、身不過」窘境產生,車身搭配舒適卻有支撐力的懸吊設定,輕鬆以一定的速度通過彎道並不是問題,最主要前後軸晃動減少,搭配抓地力不俗的 Primacy SUV+配胎,給予駕駛入彎時一定的信心。
而在彎中筆者也發現即便 Alphard 轉向屬於較中性溫和設定,指向性自然與精準俐落可說是有一定距離,但其轉向回饋中性而扎實,對於大老闆司機們控制與掌握車身有相當大的幫助。而 E-Four 四驅系統也發揮一定的循跡性功效,讓這輛車重 2,320 公斤、超過 5 米且高達 1.9 米的大車,在彎道或高速切換車道時,都能維持穩健的四輪過彎姿態,只不過產品定位上以舒適為主,E-Four 四驅系統與 ESP 等系統在動力切斷的控制,都會比起採 E-Four Advanced 四驅的 Crown 2.4 油電(Lexus 上稱為 Direct4 四驅),更顯得保守些許。
大改款 Alphard 讓人肯定的還有其動力輸出表現,原廠強調綜效 250 匹的輸出比前代 2.5 油電提升 53%,拖動 2.3 噸的車身雖然稱不上輕快,但已比起前代在加速綿密性與提速表現大幅提升,而且手動換檔的機制模擬出色,雖然司機們的駕駛樂趣不是重點,但提供更多元的操駕自主權、在長下坡時能透過手動降檔模擬帶來更優異的引擎煞車功效,機械煞車的腳感與至動力也相當穩健。而且在 Alphard 上因為隔音制震的工程優異,油電引擎發動時車身的震動感會比 Crown 2.5 油電更為減少。
另外沒有雙層隔音車側玻璃,但風切聲抑制仍出色,即便搭配 19 吋胎圈行路舒適性也夠,讓大老闆乘坐第二排並沒有感受到太多碎震跳動與晃動感。只不過第三排筆者實際乘坐後發現位於後軸之後,所以晃動感與穩定度會比前面兩排感受稍嫌遜色一些。
大改款 Alphard 也升級標配最新世代的 Toyota Safety Sense 3.0 智動駕駛輔助系統,包含 ACC 主動式車距維持定速系統(全速域/Stop & Go)、PCS 預警式防護系統、RSA 速限顯示,駕駛輔助的加減速與車道置中精準度有一定水準。但最讓筆者認為實用是清晰的 360 度環景,其除 3D 立體環景、多視角切換外,還支援透視底盤等功能,讓掌握 5 米車身的周遭環境更為方便。
整體而言,筆者認為大改款 Alphard 確實是在包含科技面、動力、駕駛輔助、整體舒適度與影音娛樂等體驗都大幅提升,可說是在典雅之中兼容科技更舒適,售價增加 23 萬但強化的幅度也有所本。
只不過就動力科技含金量若追求最新的 2.4 升渦輪油電動力,還有包含更多的座椅布局選擇,甚至是更具影音娛樂與隱私隔屏等體驗,接下來引進的大改款 Lexus LM,會帶來更為豐富的陣容,相對應的售價會有所提高不少,但對於政商名流客層而言,這樣 300~400 萬起跳的售價似乎不是太大的門檻,反而能趕快有車輛配額滿足高端市場的需求,才是這些族群在意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