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S

1,498

c.c.

運動休旅車

1

車型

76.9

車款介紹

規格

配備

試車報告/相關報導

車系沿革

事件簿

展示中心

加入比較

張旭

撰文

張旭、謝瑞軒

攝影

54,435

2023

8月

28

MG 品牌自從 2022 年 9 月重返臺灣市場,短短 1 年的時間,HS 單一車系以親民的售價與豐富配備設定,搭配 3 種動力組合,就屢屢在臺創下銷售佳績。初期產能逐步拉升,品牌已在 5 月達成單月交付千輛;甚至截至 2023 年 8 月初,品牌在臺的累積掛牌數已超過 8,000 輛,並設定截至 2023 年底能突破 1.2 萬輛掛牌數的目標。

MG 品牌重返臺灣短短 1 年的時間,HS 單一車系以親民的售價與豐富配備設定,搭配 3 種動力組合,就屢屢在臺創下銷售佳績。

為讓品牌在臺的產品線能夠更加豐富,2023 年 3 月 MG 總代理台灣英倫莫里斯就宣布將在下半年追加全新車系。如今 MG 正式在 8 月底,導入品牌重返國內的第 2 款車系 ZS,此車系最早是在 2017 年發表、並在 2019 年進行小改款。臺灣市場選擇直接引進外型年輕化的小改版本,僅引進價格與成本較為親民的單一 1.5 升自然進氣與 CVT 組合。

MG ZS 是 MG 品牌旗下繼 2015 年發表中型休旅 GS 後,品牌於 2017 年推出的第 2 款休旅車型。圖為海外小改款前版本。
2023 年 3 月 MG 總代理台灣英倫莫里斯就宣布將在下半年追加全新車系,並宣示鎖定主流級距。

但 ZS 國內編成上類似當初在老大哥 HS 的策略、直接以滿配的單一「ZS 1.5L 旗艦版」加入市場,效法原先 HS 成功以後起之秀竄起的「勝利方程式」,來期望 ZS 在接下來還有 Toyota Yaris Cross 等新車加入的跨界小型休旅級距突圍。而且 MG 主打以低於諸多對手入門 80 萬初頭的售價來攻入市場,這樣的策略是否有效?還有 ZS 整體產品豐富度與實力,是否能成為消費者選購此級距不得忽視的挑戰者,是此次試駕值得好好分析的重點。

國內導入小改款造型版本,霧銀套件、全景天窗、車頂架增添質感

ZS 在車身尺碼的長寬高為 4,323x1,809x1,653mm,軸距為 2,585mm,對比起國內潛在的對手如 Nissan Kicks、Honda HR-V、Hyundai Venue,還有 Toyota Corolla Cross、以及接下 9 月上市會對壘的 Yaris Cross,ZS 在車身尺碼最接近的競品,乃是 Yaris Cross 與 HR-V,這兩者都是 4.3 米左右的車長,但 ZS 在寬度與車高都會比這兩者更多,尤其車寬是較接近歐系車的 1.8 米。不過車長上還是未及 4.4 米的 Corollla Cross 來的大。

ZS 在車身尺碼的長寬高為 4,323x1,809x1,653mm,軸距為 2,585mm,國內尺碼最接近的競品,乃是 Yaris Cross 與 HR-V,這兩者都是 4.3 米左右的車長,但 ZS 在寬度與車高都會比這兩者更多。
MG ZS與主流中小型 SUV 尺碼比較
MG ZSToyota Yaris CrossNissan KicksHonda HR-VHyundai Venue
車長 (mm)4,3234,3104,2384,3304,040
車寬 (mm)1,8091,7701,7801,7901,795
車高 (mm)1,6531,6151,588 / 1,6251,5901,615
軸距 (mm)2,5802,6202,6202,6102,520

回到造型設定來看,雖然 ZS 整體世代乃是將近 6 年前的輪廓,但藉由 2019 年的小改款更新,筆者認為放大的 6 角型水箱護罩,呈現更為年輕運動化的氣息。而且臺灣版本水箱護罩是採用較為高規的黑曜格柵設計,輔以外框用上霧銀塗裝,筆者認為算是同級距中相當具質感的設定。

導入國內的 ZS,原廠藉由 2019 年的小改款更新,筆者認為放大的 6 角型水箱護罩,呈現更為年輕運動化的氣息。

而 ZS 在國內也直接標配全 LED 的頭燈組,原廠將其以銀石之翼造型命名,筆者認為其銳利造型確實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也比起許多對手入門僅鹵素頭燈組來的有誠意許多。燈具科技部分具有手動高低可調、以及 IHC 遠近光自動切換功能,但就沒有高階的遠光燈智慧遮蔽。此外國內在前保桿兩側的前霧燈組,也內建轉向輔助照明,當駕駛撥動方向燈、或轉打方向盤就會亮起,但前霧燈光源就為傳統的鹵素照明。前保桿造型透過前霧燈座的 T 字黑色高光澤飾板,搭配前保桿下方的霧銀飾板,在運動氛圍中仍帶有戶外粗獷風格。

全 LED 頭燈具手動水平高低調整與遠近光自動切換,國內在前保桿兩側的前霧燈組,也內建轉向輔助照明,當駕駛撥動方向燈、或轉打方向盤就會亮起,但前霧燈光源就為傳統的鹵素照明。

國內 MG 產品人員指出,部分海外車型看到的 Trophy 套件乃是售後套件,ZS 在國內版本基本是採原廠最高規的霧銀與黑色高光澤細節為主。所以包含車頂的霧銀車頂架,車側的霧銀飾條,還有車頂的黑色鯊魚鰭都一併配齊。車側則是透過 3 腰線設計,呈現從 C 柱下緣向上收束的肌理視覺。ZS 在車側則也標配頗具誠意的 17 吋銀黑切削鋁圈,原廠強調造型有著葉片轉動效果,配胎則為 Maxxis Bravo HP-M3 的 SUV 胎款。

車側則是透過 3 腰線設計,呈現從 C 柱下緣向上收束的肌理視覺。ZS 在車側則也標配頗具誠意的 17 吋銀黑切削鋁圈,配胎則為 Maxxis Bravo HP-M3 的 SUV 胎款。
黑色鯊魚鰭天線也在國內版本一併配齊。

相較於車頭與車尾的動感造型,ZS 車尾較為中規中矩、較可看出其產品世代已有一段時日。但 ZS 最「吸睛」的就是全景天窗,天窗佔整體車頂面積也達 90%,而且也霧銀車頂架也可進行載重 75 公斤,尾門上方的尾翼則不大。尾門中央由 MG 廠徽置中,並結合按壓 Logo 手動開啟尾門方式,但不論海外皆未有搭載電動尾門,傳統油壓頂桿的關閉力道也需大一些。

ZS 最「吸睛」的就是全景天窗,天窗佔整體車頂面積也達 90%,而且也霧銀車頂架也可進行載重 75 公斤。
尾門中央由 MG 廠徽置中,並結合按壓 Logo 手動開啟尾門方式,兩側則為原廠稱為光羽 LED 的尾燈組,但方向燈組並非 LED 設定較可惜。

兩側則為原廠稱為光羽 LED 的尾燈組,搭配與車頭呼應的倒 L 型導光條,但方向燈組並非 LED 設定較可惜。後保桿兩側則有與車頭呼應的黑色高光澤飾條,最下方還有排氣尾飾管「造型」,因為真正的排氣管乃是在左下方單出設定,基本上仍是帶來一定的視覺豐富度。

最下方還有排氣尾飾管「造型」,真正的排氣管是在左下方單出設定。

標配數位儀表與 10.1 吋中控螢幕,全景天窗空間感佳、惟無恆溫空調

走入 ZS 的車內,雖然並非最新世代,但包含 7 吋的半數位多功能儀表、10.1 吋觸控螢幕皆一應具全,科技感能滿足時下消費者需求,甚至搭載級距中少見的控臺上半部軟質包覆,中央則以類碳纖維皮質與紅色縫線鋪陳,搭配中央貫穿的霧銀飾條與兩側渦輪造型出風口,在鋪陳上可說不顯單調。不過車內包含前後門板則改為硬質塑料,搭配些許霧銀飾條、類碳纖維皮質處理,大致仍是成本設定使然。

走入 ZS 的車內,雖然可感受到並非最新世代,但包含 7 吋的半數位多功能儀表、10.1 吋觸控螢幕皆一應具全,科技感能滿足時下消費者需求。

功能部分,10.1 吋觸控螢幕本身的解析度不俗,而且也直接採用全繁體中文介面、並沒有原廠導航,具有有線連結的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可惜沒有無線連結。但 ZS 取消大量實體鍵,僅有螢幕下快捷鍵進行部分操作,使用上仍需花時間適應。

10.1 吋觸控螢幕本身的解析度不俗,而且也直接採用全繁體中文介面,具有有線連結的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但並沒有原廠導航。
ZS 取消大量實體鍵,僅有螢幕下快捷鍵進行部分操作,使用上仍需花時間適應。

中控螢幕則可將音樂等部分功能設定在主畫面,舉凡駕駛輔助、方向盤輔助力道皆可在中控螢幕設定,空調大部分功能也直接整合至螢幕中,甚至全車還配有後座出風口與同級距少見的雙前座加熱座椅,但較為意外的是國內並沒有海外的恆溫空調、而是電子式冷暖空調。還好在 30 多度試駕時,筆者體驗的車款切至最冷、冷房效果依舊不俗。

較為意外的是,ZS 雖然有整合在中控螢幕的電子式空調界面,但其為沒有溫度刻度的冷暖空調設定,但卻擁有同級少見的雙前座加熱座椅。

ZS 更直接標配 360 度環景,可在中控螢幕顯示 2D、3D 多視角的切換,甚至還可設定打方向燈自動顯示左右畫面,只不過攝影鏡頭解析度較低稍嫌可惜。但海外車型的 i-Smart 車機聯網與手機 App 連動系統都未在國內出現。

ZS 更直接標配 360 度環景,可在中控螢幕顯示 2D、3D 多視角的切換,甚至還可設定打方向燈自動顯示左右畫面,只不過攝影鏡頭解析度較低稍嫌可惜。

7 吋數位儀表非滿版,左右兩側時速與轉速表為類比設計,但中央數位螢幕可顯示包含油耗趨勢、胎壓、電瓶電壓等豐富資訊,甚至 MG Pilot 駕駛輔助也有獨立的畫面顯示,只不過相對老大哥 HS 就少了即時的動力輸出與渦輪壓力資訊,另外儀表背光的亮度也跟 HS 一樣稍微不足。

7 吋數位儀表非滿版,左右兩側時速與轉速表為類比設計,中央數位螢幕可顯示包含油耗趨勢、胎壓、電瓶電壓等豐富資訊。但儀表背光的亮度也跟 HS 一樣稍微不足。

其餘車內舖陳部分,採用與 HS 一樣的平底皮質方向盤附紅色縫線、沒有換檔撥片,至於 ADAS 操作仍是獨立在方向盤左下角的撥桿,ZS 方向盤僅有上下可調、無前後可調較為可惜,但皮質方向盤仍是級距中少見的設定。另外舉凡 Keyless 與 Push Start、雨滴感應式雨刷等這些對手並沒有標配的配置,在 ZS 都一樣備齊,甚至還提供貼心的後視鏡座 USB-A 電源孔、讓行車紀錄器可直接取電。6 支喇叭的音響雖可調整音效與重低音,但聆聽質感仍僅算一般。

ZS 標配同級距少見的雨滴感應式雨刷。
ZS 還提供貼心的後視鏡座 USB-A 電源孔、讓行車紀錄器可直接取電。

中央鞍座處有著類 HS 的皮質把手造型,而且 ZS 雖然沒有 HS 的電子線傳排檔,也沒有像海外 ZS 純電版的手機無線充電配置,但傳統排檔桿仍採用紅色縫線與皮質包覆,排檔座前方更有陡坡緩降啟閉鍵、ESP、360 度環景快捷鍵,最有誠意的是後方直接標配 EPB 電子手煞車與 Auto Hold,這也是此級距許多小型 SUV 仍未標配的科技。

ZS 雖然沒有 HS 的電子線傳排檔,但傳統排檔桿仍採用紅色縫線與皮質包覆,質感具有一定的水準。後方直接標配 EPB 電子手煞車與 Auto Hold,這也是此級距許多小型 SUV 仍未標配的科技。
燃油版 ZS、並沒有像純電 ZS 有配備手機無線充電配置。但前座有 2 組 USB-A 插孔,左側為連結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專用。
ZS 排檔座前方更有陡坡緩降啟閉鍵、ESP 關閉、360 度環景開啟快捷鍵。
ZS 中央鞍座後方具有活動式置杯架。

座椅部分,全車系標配皮質包覆,駕駛座更有同級距少見的 6 向電動調整,但未有手動腰靠調整稍嫌不便,另外雙前座座姿一樣有像 HS 較高設定的特性。在中央扶手後的後座出風口、雙 USB-A 充電孔都是貼心配置,而且以筆者 178 公分乘坐在後座下,膝部空間仍有 1 拳 4 指,頭部空間還有 4 指,椅背雖未有角度可調,但角度與座椅發泡棉都算柔軟舒適,原廠更將前座架高 15.5 公分,讓腳部可以向前延展,中央地板隆起也未太高,僅有未配置中央扶手較為可惜。

全車系標配皮質包覆座椅與紅色車縫線,駕駛座更有同級距少見的 6 向電動調整,但未有手動腰靠調整稍嫌不便。
ZS 標配中央扶手後的後座出風口、雙 USB-A 充電孔,都是相當貼心的配置。中央底板略有隆起,但隆起的幅度不高,短途 3 人乘坐也算是舒適。
後座以筆者 178 公分乘坐在後座下,膝部空間仍有 1 拳 4 指,頭部空間還有 4 指。

最令人讚賞的是,ZS 搭載面積達到 1.19 ㎡的可開啟式全景天窗,是國內同級中少見的配置,開啟後面積也有多達 0.42 ㎡,都讓採光舒適度與通透感大幅提升,頂蓬為針織處理、前座閱讀燈為 LED 燈組也提升質感。而且 ZS 的後座窗戶可以全部降下,讓後座的乘車視野更不受侷限。

ZS 搭載面積達到 1.19 ㎡的可開啟式全景天窗,是國內同級中少見的配置,都讓採光舒適度與通透感大幅提升。
ZS 的後座窗戶可以全部降下。

座椅變化部分,原廠強調搭配 6/4 分離下有著多達 7 種組合,後行李廂更有少見的後廂活動底板設計。因此 ZS 在未傾倒情況下一般容積為 448 公升,將底板下潛 11.5 公分後可增加 80 公升、擴充至 528 公升,後座全傾倒後則可高達 1,375 公升,在同級距中都算是相當出色的水準。

ZS 有少見的後廂活動底板設計。在未傾倒情況下一般容積為 448 公升,將底板下潛 11.5 公分後可增加 80 公升。
ZS 後座全傾倒後則可高達 1,375 公升,並且可藉由後廂活動底板設計形成平整化載物空間。
後廂未有快速傾倒裝置,配有行李廂照明、可惜不像前座閱讀燈同為 LED 燈源。後行李廂活動隔板移出後還有補胎劑等置物盒。
ZS 原廠並未配有電動尾門,為手動開啟配置,但油壓頂桿力道較大,關閉時需稍微施力。

動力為都會代步取向,車身剛性出色、但懸吊回饋偏舒適

動力方面,海外 ZS 的 1.0T 3 缸渦輪(111 匹)、1.3T 3 缸渦輪(153 匹)都因為成本與售價較高而未導入。國內 ZS 僅搭載單一原廠代號 15S4C 的 1.5 升直列 4 缸自然進氣引擎,具有 DVVT 雙連續可變汽門正時科技,搭配 CVT 變速箱附模擬 8 速手自排,國內最大馬力為 120 匹/6,000 轉、最大扭力為 15.3 公斤米/4,500 轉,國內能源局油耗公告為每公升 15.3 公里。

行車模式部分,ZS 僅有變速箱撥到 Sport 檔可切換,切到 Sport 檔後向上/下撥、則可進模擬手排 8 速。方向盤輔助力道則有分為輕盈、標準、沉穩等 3 種,同樣是同級距首見。

國內 ZS 採單一 1.5 升直列 4 缸自然進氣引擎動力,具有 DVVT 雙連續可變汽門正時科技,搭配 CVT 變速箱附模擬 8 速手自排,最大馬力為 120 匹/6,000 轉、最大扭力為 15.3 公斤米/4,500 轉。
ZS 僅有變速箱撥到 Sport 檔可切換,切到 Sport 檔後向上/下撥、則可進模擬手排 8 速。
ZS 與同級距的 Honda HR-V 相同,配有同級距少見的陡坡緩降系統。

將 ZS 開起來後,筆者認為最訝異的是,ZS 車身有著相當沉穩的剛性表現,車輛在過彎或面對路面起伏時,都覺得車體不會因為路面衝擊而扭曲,加上懸吊襯套間的回饋紮實,讓 ZS 在行進間懸吊收縮的過程,都不會有過往許多日系車較常見的空洞感。

ZS 車身有著沉穩的剛性表現,車輛在過彎或面對路面起伏時,車體不會因為路面衝擊而扭曲,懸吊襯套間的回饋也相當紮實。

一如先前在老大哥 HS 上體驗到的感受,ZS 的整體懸吊行程相當長、而且設定也偏軟偏舒適,導致 ZS 在面對如高架道路伸縮縫、或山區道路彎道大幅度的起伏下,容易有些許的多次晃動產生。

但受惠於車身紮實的剛性,加上比起 HS 更為短截的車長設定,ZS 反倒晃動的幅度與頻率未若 HS 大,駕駛人只要熟悉 ZS 的特性後,適當拿捏油門與煞車的控制,基本上要讓車身回穩都不算難事。

ZS 的整體懸吊行程相當長、而且設定也偏軟偏舒適,但遇到坑洞回穩的速度,比起老大哥 HS 更快一些。

轉向方面,雖然 ZS 具有 3 段轉向輔助可調,但基本上 3 種模式都不會對轉向精準度造成差異,最主要僅是方向盤初段的力道有所不同,轉至「輕盈」後可幫助許多女性、首購族輕鬆上手;轉至「沉穩」雖然提升一定程度的回饋,但車頭的指向性仍沒有太過精準,加上 ZS 懸吊在變換車道或過彎的側傾較大,維持穩定的轉向動作,才是讓 ZS 能平穩過彎的訣竅。這點可說在車輛本身轉向與過彎的靈活度,ZS 就未若對手 Kicks、HR-V 來的出色。

ZS 方向盤附有方向盤輔助力道 3 段調整,分為輕盈、標準、沉穩等 3 種,是同級距中少見。

不過 ZS 讓筆者另外一大驚豔的特色,還有其隔音表現,即便國內直接標配全景天窗,但傳入車內的風切聲都沒有太過明顯,前後座的隔音表現都維持一定水準,甚至輪噪也都控制出色,都會行車下筆者坐在後座體驗也相當舒適。但當駕駛大腳油門下,1.5 升引擎與 CVT 聲浪就會較為直接的從引擎防火牆傳入。

讓筆者相當驚艷的是,ZS 前後座的隔音表現都維持一定水準,甚至輪噪也都控制出色,都會行車下筆者坐在後座體驗也相當舒適。

動力則也是 ZS 在購入前可評估是否適用的一點,即便 120 匹在同級距已算是較大馬力設定,但 ZS 的車重來到 1,318 公斤,比起許多 1.2 噸的對手多出些許,加上最大扭力 15.3 公斤米的轉速峰值在 4,500 轉,要獲得較多動力勢必要拉高引擎轉速,整體動力仍是偏市區代步取向,上到高速巡航沒有太大不足,但對應高速強勁的再加速需求、就不是其強項。而在遇到長上坡等路段,ZS 的提速節奏就較為和緩、引擎聲浪也會較為明顯。

即便 120 匹在同級距已算是較大馬力設定,但 ZS 的車重來到 1,318 公斤,比起許多 1.2 噸的對手多出些許,因此整體動力仍舊是以代步順暢為主,並沒有太過強勁。

若要較強勁的爬坡力道,駕駛可適當利用 Sport 檔或手動檔位來輔助,但配合 CVT 特性,駕駛須循序漸進踩下油門才會有較順暢的提速;大腳灌下 CVT 的反應則會較慢。不過若對動力僅是日常代步通勤需求,一般情況 ZS 仍是相當輕快。此外此具 CVT 變速箱在低速接合時會有些許頓挫,但一過低速區間就維持 CVT 順暢特性,基本在市區走走停停仍算是愜意。ZS 煞車踏板行程較長,但原廠煞車制動力仍夠,熟悉後就能在避免車頭點頭的情況下平穩煞停。

駕駛可適當利用 Sport 檔或手動檔位來輔助動力,但配合 CVT 特性,駕駛須循序漸進踩下油門才會有較順暢的提速;大腳灌下 CVT 的反應則會較慢。

駕駛輔助則是 ZS 一大亮點,標配的 MG Pilot 2.0 Level 2 駕駛輔助系統內容相當豐富,最主要是具有同級距少見的全速域 ACC 含 Stop&Go、TJA 交通壅塞輔助,而且也直接標配許多對手需選配的盲點偵測。車距有 3 段可在撥桿外緣旋轉調整,Stop&Go 系統 3 秒內自動恢復、3 秒後可透過油門踏板喚醒,而且最重要的是系統能夠自動完全自動靜止,不像許多對手如 Corolla Cross 靜止仍需踩住煞車,大幅降低疲勞感,而且車道維持的精準度、以及加減速細膩度也仍算出色,SAS 智能限速系統也能提供速限資訊。

ZS 標配的 MG Pilot 2.0 Level 2 駕駛輔助,包含 FCW 前方防碰撞預警系統、AEB 自動緊急煞車輔助系統、BSD 盲點偵測系統、LCA 車道變換輔助系統、RCTA 後方盲區偵測系統、SAS 智能限速輔助系統等。
ZS 盲點偵測為車外鏡片式設計,與老大哥整合在車內 A 柱處略有不同。
ZS 的 ACC 撥桿獨立於方向盤左下角,車距有 3 段可在撥桿外緣旋轉調整,ACC 開啟後撥桿再向駕駛方向往內拉 2 次就可開啟 TJA 交通擁塞輔助、其可視為車道置中維持。

只不過要開啟 TJA 交通擁塞輔助,需於 ACC 開啟後、撥桿再向駕駛方向往內拉 2 次就可開啟,操作上需花點時間適應。另外數位儀表中,標示車距 3 段切換的段位不夠明顯,僅在畫面右側以灰色虛線標示,不像 HS 用色塊標示直觀,僅有前方有車輛切入時會以黃色或紅色區塊提醒車距。

ACC 開啟後,車輛數位儀表會亮起「MG Pilot」圖示。
數位儀表中,標示車距 3 段切換的段位不夠明顯,僅在畫面右側以灰色虛線標示,若能改為與 ZS 相同的色塊顯示,相信會更加直觀。

單一車型大滿配、產品力來勢洶洶,競爭激烈價格依舊是關鍵

整體而言,筆者認為 MG 品牌在臺有著相當亮眼的價格與配備優勢,尤其採用在建議售價直接以親民價格讓利的設定下,讓品牌「不二價」的透明策略能充分發揮,在消費者購車時相對也省去許多議價的時間成本。而且直接「大滿配」的規格,不僅讓消費者不會有太多選擇障礙,甚至更是以對手的入門價格就能買到頂規豐富配備,挑戰者的誠意確實滿滿,相信都是消費者之福。

但 ZS 車系許多如動力偏都會代步取向、缺少恆溫空調、未有電動尾門等,多半都是成本或原廠設定使然,加上 360 度環景等配備的細膩度仍有提升空間。ZS 的產品本質與配備是否能夠適合用車需求,建議此級距買家不妨屆時進展間實地感受衡量一番。至於是否能夠「殺」在對手強敵環伺下,ZS 是否能以後來者之姿、成為成功站穩一席之地的「挑戰者」,最終的價格就相當關鍵了。

最近瀏覽車型

MG
加入比較
ZS
76.9

比較清單

開始比較

取消比較